首页 >>  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乔龙德对水泥行业的发展提出“创新提升下足本钱,经济增长把稳做实”的号召

时间:2019-11-19浏览:3129

摘要:

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中国建筑材料老公公(官网)】2018年,我国水泥行业初步统计实现利润1500亿元,再创历史新高,也实现了三年连涨。全行业面对这一形势,出现两种声音,一种是沾沾自喜,盲目乐观,认为水泥行业已走出“产能过剩”带来的困境;而另一种则是担心靠价格支撑利润连涨的“好日子”难以为继,一旦价格出现下滑,甚至今不如昔,对行业未来表示焦虑......

原标题 创新提升下足本钱 经济增长把稳做实

创新提升下足本钱 经济增长把稳做实

——专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

2018年,我国水泥行业初步统计实现利润1500亿元,再创历史新高,也实现了三年连涨。全行业面对这一形势,出现两种声音,一种是沾沾自喜,盲目乐观,认为水泥行业已走出“产能过剩”带来的困境;而另一种则是担心靠价格支撑利润连涨的“好日子”难以为继,一旦价格出现下滑,甚至今不如昔,对行业未来表示焦虑。

如何正确分析、理解当前水泥行业面对的形势?新的一年,水泥行业的新目标、新举措在何处?

近日,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对水泥行业的发展提出“创新提升下足本钱,经济增长把稳做实”的号召。为此,《中国建材报》在一时间采访了乔龙德会长,请他结合我国水泥行业的现状,阐述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,为水泥行业乃至建材全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指导。

记者:水泥行业利润超过历史水平,在取得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看到,行业中依然存在产能严重过剩、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,在您看来,2018年水泥行业的总体运行情况如何?

乔龙德:可以说,2018年我国水泥行业辉煌与艰难并存。辉煌体现在经济效益上,据统计,2017年我国水泥行业利润达到930亿元,2018年达到1500亿元,同比增长了50%~60%,这样的增幅在行业中从未出现过,创历史水平。水泥行业效益提升同时带动了行业下游——商品混凝土效益的提升,同时也为整个建材行业的稳增长起到了带动和促进作用。

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。一是水泥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。全国范围同样都在进行错峰生产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但是像泛东北地区依然亏损60亿元以上,这也是历史上亏损数额比较大的一年。二是行业久稳定增长的基本点——去产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。虽然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,但是取得的成效不明显。所以概括一句话就是虽然经济效益很好,但是存在发展不平衡;虽然发展很顺利,但是去产能这个问题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。如果去产能达不到预期效果,那么要想维持高的经济效益是很困难的,因此当下水泥行业如何去产能已经成为行业焦点,重中之重。

记者:水泥效益的提高是否等同于走向高质量发展呢?水泥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?目前我国水泥行业是否已经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条件?今后一段时期,行业应该如何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?

乔龙德:经济效益提高了并不等于就是高质量发展。目前我国水泥行业还没有真正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。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:一是******提高技术装备水平,提升智能化水平、提高装备与产品功能,在节能减排等多方面有新的创新动能;二是管理水平、资源组合水平和经济效益******提升;三是真正淘汰落后产能,推动一大批落后产能和一大批小企业退出市场。

水泥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达到以上三条,才能保障行业持久稳定的发展。

记者:2018年水泥行业效益创造历史高水平,那么这样的成绩是否可以持续下去?行业中有些人担心水泥价格在今后会出现波动或下滑,对此,您如何看待?

乔龙德:目前开展行业自律、错峰生产等都是有效有用措施,但毕竟不是治本措施,是阶段性、倡导性、号召性的机制,缺乏产能利用率的合理支撑,所以才会在利润连增高兴之余产生担心。我认为,2019年水泥行业利润保持在2018年的水平,全行业还得继续做出艰苦的不懈努力。

纵观水泥行业过去的状况,行业经济效益经常处于波动状态。以前是三五个月、七八个月都稳不住。近这几年,像近二三年这种效益持续向好是从过去不稳定的血的教训中得来的。以往,一旦水泥行业经济效益一好,总有人要做动作,想多得益、多放量、耍小聪明,结果祸害大家。现在不敢保证不会再出这样的事。所以在没有出来之前,所有的企业都要警惕,稳增长是靠错峰、限产和自律实现的,所以只是担心没有用,而把去产能、错峰、限产、稳价的工作做实是关键。一旦有人“放水”(放量)了,价格就会波动,这样就会打乱错峰生产,就会出现打价格战。如果这样的情况再度发生,将一发而不可收拾,如同江河的堤坝,一旦冲垮,造成的损失将不可挽救。所以全行业所有的水泥企业的责任在于顾全大局,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,要树立行业有的道德风尚。

核心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,所以大家才会担心,在产能过剩没有突破之前,担心是肯定的,所以只有全行业努力淘汰落后产能才是治本,才能让担心变为放心。

记者:面对水泥行业的现状,您提出了“创新提升下足本钱,经济增长把稳做实”的号召,您能否详细解读一下这两句话深层次的内涵?

乔龙德:先说“创新提升下足本钱”。所谓下足本钱有两个含义:一个是钱(资本)的概念的本钱,一个是技术的概念的本钱,两个本钱都要用足。两个本钱用足了,我国水泥行业超越引领******水泥才能做到名副其实。

2019年,水泥企业要把本钱花足。现在一批骨干企业有了的经济实力,所以要下足本钱改造提升装备,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发展。以新型干法水泥“两个二代”为代表的技术装备研发50%的自主知识产权已经达到水平,这是有效推动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,也是“两个二代”研发的初衷。创新提升使我国水泥行业进入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的新时代。在实施过程中淘汰落后的产能,中国水泥工业就真正实现转型升级了。

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达标的角度上,企业也要增加改造投入,真正达到节能减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。

所以今年“两个二代”的示范线要先做出来,像当年推行新型干法水泥那样,要让技术改造有据可依、有标可循。创新提升就要花足本钱,因为没有技术、没有资金是不可能提升的。高质量发展也好,中国水泥要引领******水泥也好,发展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提升。

再说把稳做实。行业中有人担心经济不稳是因为没有做实,怕价格波动、怕有人“放水”、怕新增产能,因为稳增长还不牢靠。

“经济增长把稳做实”的内涵,根本就是去产能,只有去产能,错峰生产才可以保证实施,水泥价格才会稳定,市场也会稳定。行业协会和大企业都要未雨绸缪,审时度势,提前部署各项工作。如果等到不稳了再开展工作,那已经无济于事。例如,东北地区就是因为产能过剩,产能利用率甚至跌到30%,错峰生产已经不能解决问题,再加上东北经济的拉动不好,所以亏损严重。如果其他地区出现类似东北的情况,也会陷入困境。

去产能要有针对性、可操作的政策,政策要细化,如具体到究竟淘汰谁?用什么标准去淘汰?安排企业人员补贴从哪儿来?如何落地?政策和标准量化、具体化。目前,行业协会已经向工信部写了相关淘汰水泥落后产能的具体标准,接下来这项工作还要进一步落实。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实了,我相信,2019年稳增长方面大有希望保持2018年的水平,或者还会有略超过的可能。否则,2019年想要再达到2018年的水平困难很大。

其实,行业形势好不好归根结底是取决于行业的共同作为。

因此,把稳做实一个是去产能,这是稳定的关键;第二个是继续坚持错峰生产,这是稳定的基础;第三个是行业自律,这是稳定的前提。这三点缺一不可。

“创新提升下足本钱,经济增长把稳做实”就是要从创新提升上把技术水平提升,从经济效益上要稳定发展,把去产能、淘汰落后落地,这是2019年的两大任务。这两大任务做好了,水泥行业就稳定了。

记者:把稳做实,去产能是关键,错峰生产是基础,行业自律是前提。目前有些地方对错峰生产这一举措提出了不能“一刀切”,包括豁免一些特殊企业可以不错峰,那么这样做会不会对整体错峰生产造成的影响?水泥行业如何保证错峰生产的实施?

乔龙德:2014年,水泥行业开始实施错峰生产,刚开始只是部分地区,后来扩展到全国范围。这其中协会做了很多工作,花了很大力气。在整个措施推进过程中,由于利益不一样,也出现过不统一的声音,受到过的阻力。

错峰生产本身讲的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。错峰本意是错开排放的高峰,错开污染物排放的高峰,并不是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政策。不能把错峰这种政策作为对企业的奖励或者惩罚的手段。推行错峰生产要有统一规定,如果各有说法,肯定会打折扣。

错峰生产是市场竞争中一个公平的规则,只有大家都执行,错峰才有效。如果有的人错峰,有的人不错峰,那么就破坏了规则,造成了市场的混乱,所以要坚决按照相关文件法规执行错峰生产。

记者:水泥行业近几年好的形势得益于行业自律,包括协会的牵头作用,形成了一个稳定、和谐的市场环境,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要进一步强调协会的牵头作用、大企业的带动作用,包括3月份即将召开的水泥“12+3”峰会,是不是依然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?

乔龙德:我们既要肯定之前工作取得的成绩,也要进一步夯实基础,进一步统一认识。目前行业中大家已经基本认识到,行业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,行业的利益要高于企业利益。所以我提出大企业不仅要经营自身的发展,还要经营整个行业,参与治理行业发展。

行业为什么容易经营不稳定,是因为行业缺少文化建设,各说各的。因此,要加强文化建设,加大宣传行业自律,要建设行业文化,让行业文化融入到每一个水泥人的行为准则中。

今后协会还要对行业自律工作进一步完善,加强自律条款、方法、责任的确立,更加深层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,从组织上、认识上、文化建设上推进。行业稳定了,企业才可以稳定。这几年水泥“12+3”峰会的核心一直都是统一认识,解决行业自律的问题,今年也不会例外。

来源:中国建材报·记者 张亚楠